我國首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專業(yè)報告發(fā)布!
4月24日,記者從國家知識產權局2020年第二季度新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中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發(fā)展報告(2019)》正式發(fā)布,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開局良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這從2019年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分項指標得分中得到印證。2019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分項指標分值提升最多的是管理與服務,該項指標得分為79.80分,比2018年提升2.50分,這說明社會各界對知識產權保護服務體系建設效果比較滿意。
“服務網”日益完善
“我們始終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構建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工作方向和著力點,把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作為工作的首要任務。”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介紹。
如何打造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建設公共服務主干網絡和公共服務網點是工作重點。
王培章介紹,主干網絡在公共服務體系中起著基礎和支撐作用。目前,我國已有42個副省級以上省市設立了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機構,占比達到91%;70個地級市設立了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占比達到21%左右。
布局合理、服務能力強的公共服務網點,是主干網絡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主體之間的中介和橋梁,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圖書情報機構和各部委產業(yè)服務平臺等納入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王培章以高校舉例說,201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教育部認定了23家“首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目前,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遴選認定工作正在按計劃推進。這些服務網點依托主干網絡,充分發(fā)揮服務終端作用,向社會公眾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主體提供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
“經過一年多努力,我國主干清晰、門類多樣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完善主干網絡,布局更多、服務水平更高的信息服務網點,形成立體化、多層級、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提供基礎支撐和服務保障。”王培章表示。
TISC初具規(guī)模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共同完成前兩批17家技術與創(chuàng)新支持中心(TISC)的授牌運行。”王培章介紹,TISC是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和全球TISC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全球推廣建設TISC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的創(chuàng)新用戶提升技術信息檢索能力,更快地掌握行業(yè)動態(tài)和新技術信息,增強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2019年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期間,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在北京簽署了關于在華建設TISC的諒解備忘錄,計劃到2021年底,分批次在華建設100家TISC機構。截至目前,除了已經授牌的17家外,第三批30家左右的TISC機構籌建工作正穩(wěn)步推進。前三批TISC機構涵蓋了地方專利信息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等,分布于全國27個?。ㄊ校谌ATISC網絡已初具規(guī)模。
自去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致力于打造TISC的“高級版”。王培章介紹,在華TISC機構除了為創(chuàng)新主體提供技術信息檢索、咨詢、培訓等基礎服務外,還可以根據自身優(yōu)勢提供專利預警導航、分析評議等高級服務,以及數據庫建設、成果轉化等自選的增值服務。其中,基礎服務一般為免費服務,高級服務和自選增值服務可基于服務內容收取適當費用。這樣既保證了基礎服務的普及,也增加了特色服務的供給,為創(chuàng)新主體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
為方便創(chuàng)新主體獲取包括TISC在內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資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在開通運行的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設置了TISC板塊,對已授牌的TISC機構進行展示介紹,歡迎企業(yè)和創(chuàng)新主體與相關的TISC機構進行對接,探索合適的服務方式,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水平。
“放管服”初顯成效
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是推動實現知識產權申請更便利、審查更高效、運用更充分、保護更有力、服務更優(yōu)質的重要舉措。
1月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以1號文件印發(fā)《關于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 營造良好營商環(huán)境的實施意見》,提出了14個方面78條改革措施,統籌推進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工作。
王培章介紹,通過設立地方商標受理窗口、專利代辦處等方式,拓展了專利、商標申請渠道;通過優(yōu)化網上申請服務,提升了專利、商標電子申請比例;通過持續(xù)優(yōu)化流程,精簡業(yè)務辦理程序,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便利化程度日益提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高了專利、商標審查質量和效率,大幅壓縮審查周期,更好滿足了社會公眾需求。
得益于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國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王培章舉例說,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整合現有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各項業(yè)務“一網通辦”。該網站上線3個月,總訪問量達到19萬余人次。升級改造新一代地方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完成26個地方站點部署,方便企業(yè)自建網上專題數據庫。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還支持地方建設“需求差異化、功能多樣化”的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全國有40個副省級以上省市建設了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占比達到87%。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優(yōu)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資源供給,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王培章表示。(本報記者 馮飛)